每當別人問起我和父親的關係如何時,我都會頓一頓,隨後又笑笑地回說我和他不是很親,但其實認真回想起來,以前是有過親暱的時段的。像是我記得學齡前階段,大概四、五歲吧,每天晚飯過後的七、八點,我會替趴在床上的父親槌搥背、抓抓癢,過程中我們一直講話,講些什麼我也記不清了,但好像是有關於那陣子常看的一些卡通,膽小狗英雄和牠最喜歡的茉莉兒,還有大力水手卜派吃菠菜之類的。印象中那時的父親和現在不同,他很常笑。
大概從上小學之後開始,我們變得愈來愈疏遠。小的時候我屬於那種很任性的小孩,看到一些喜歡的東西會嚷著喊著想買,但在父親面前,我卻從來不敢肆意妄為,乖順多了。第一次親自向他開口要求的東西,是在國中,我說我想要一台腳踏車,而兩天後,我多了一台白色的、品質很好的腳踏車。
小學三年級時,有次作文題目是《XX的手》,我當時沒想很多,把對象帶入了父親,我寫了一篇《爸爸的手》,但在那時,我其實早就意識到了自己和父親的親子關係已經不如以往那般親暱了,可我確實想寫《爸爸的手》。這篇作文後來還被老師表揚,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將它朗誦出來,我還清楚記得老師用紅筆寫下的評語其中一句是:「語句樸實而真情流露。」
當天回家,我驕傲地和母親說了這件事,但我卻不敢和父親提,還是我母親在飯桌上主動又說起了這件事,而我父親聽了沒說什麼,他看起來就和平常一樣。
我曾經想過會不會是因為家庭氛圍導致的。我家是那種家庭成員之間,彼此很少說內心話的家庭,就連在飯桌上,我們都是單純地吃飯配新聞。父母很少問我有關學校裡發生的事,而我自己也不會主動講,很多時候,我們吃飯時是安靜的。
後來我上了大學,念的學校離家鄉特別遠,也很少回家,是那種連假期間也不太常回家的類型。或許是覺得許久沒聯絡了,我也試著主動和父母傳Line上的訊息,但大多也都是節日上的簡單問候;這部分相較之下,我母親喜歡講電話,她有時會主動打過來,而我父親大多都是已讀訊息,偶爾傳個貼圖。他初次主動傳訊息給我的時候,是一次我這裡有個規模較大的地震,而他也只有簡單一句話:「地震你那裡還好嗎?」,我報了平安後,他又說:「沒事就好。」
大一的時候,我在一個長假返家,父母來車站接我,我看見母親站在遠處見到我之後立刻露出的溫暖笑容,她幫我提著原本就不多的行李,上車後,我父親還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樣子,但他之後卻突然開口問我,這次回來待到什麼時候。
即便在家,我們還是持續著我上大學前的家庭氛圍,我們很少說話,只有吃飯時才會全家聚在一起,配著新聞,飯桌上彼此安靜,但回歸到了久違的全家團圓,我卻感受到了許多不一樣的體會。
小的時候,每週日我們會全家開車出去遊玩,有時候不知道去哪,但就是坐上我父親的車到處晃晃。大概也是從小學某個階段開始,很久沒有全家人一起出去郊遊了。以至於現階段使得我們又再次坐上同一台車的契機,若不是到車站接我回家,就是送我到車站回學校的時刻。
那天,是我快開學的前幾天,為了搭早上九點的火車,我父母早早就起床了,八點多準備送我去車站。上車後我說,我忘了帶水,我父親開著車,他頭也沒回,說,車上剛好有一罐新的礦泉水。後來我抵達了車站,順利上車,臨走前,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父母老了,他們的頭髮白了、臉上的皺紋多了,而我開始覺得好捨不得。